原文:把心中存有的事情全部掏空,变成没有事情,......用念经的方法,把自己所有的烦恼全部化解和去除掉,
提问22.如何理解“把心掏空”
———20181110墨尔本39:57
问:师父在《白话佛法》第五册第十章讲“把心掏空,不被念头所控”,请问师父,怎么才能真正地把自己的心掏空?
答:把心掏空,就不要去想。很多事情不要去想,你就空了。睡觉的时候,你脑子是不是空的?(是)不做梦的时候脑子是不是空的?(是的)那不是掏空了吗?你在正常醒着的时候,脑子不要乱想,那也叫掏空。就是不要杂念纷飞,不要乱想,你脑子就是空的,明白了吗?(谢谢师父慈悲开示)
关于念经忏悔去除邪知邪念
——解答来信疑惑(四百零三)2020-08-05
问:对于不正念、邪知邪见的业障,我们是否可以用礼佛大忏悔文、小房子、消除业障的小房子、化解冤结的小房子来忏悔去除邪知邪念、不正念的业障?帮家人念的时候,是否可以祈求菩萨慈悲他们帮助他们护持他们的正信正念?
答:可以念。要说帮助消除什么业障。
原文:佛菩萨让我们没有念头地去拜佛,就是真正的有念,把心完全交给佛菩萨了,我的念头全部在菩萨身上,那才叫有念,
如何理解“无有念的念就是佛性”
解答来信疑惑:二百二十六
问:《白話佛法》第一册第二十五课中“没有念的念就是德,你已经没有念头了,你连想都不去想,比如,有人说这个事情我没有想法,其实还是有想法存在,这个叫无有念的念,无念的念就是佛性。”其中,“无有念的念就是佛性”如何理解?
答:没有念头,实际上就是运用了本性。比如看到人家在杀动物,当时什么念头都没有,马上跳出来想到“不能杀生,动物很可怜”,这是念头吗?没有想,是内心跳出来的慈悲,觉得很可怜。这是哪里来的?就是佛性出来的念头。有念的念,“哎呀,我们不应该杀生,我们应该怎样怎样……”突然看到杀动物,思想没有准备的马上跳出来“很可怜”就是无念的念。没有念的念头就是德。品德出来了,很多人没有经过利益的思维、名利的思考和人间不好的思维,从本性出来的念头就是道德。小孩子没有念头,爸爸妈妈让他坐汽车的时候蹲下来不要买票,小孩子就说“妈妈,为什么不买票,买票就好了”,这就是无念的德。
Wenda20160403A 20:36 怎样的境界才达到念念无念
听 众:师父,我们学佛念经、修心修行,怎样的境界才达到念念无念?
臺 長:好事做得已经不认为是好事,出来就做好事,这就叫“念念无念”。
提问17.什么是“念念无念”;年轻人如何分配念经和学习的时间
———20180518新加坡24:40
问:心靈法門在世界上遍地开花,学佛的年轻人也随之增加,当中有不少为自己学习而努力,以期待未来在该领域有所成就,以发挥更多的影响力来弘法度人。一般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,会花时间来思索学习与记忆各类的专业资讯,请问这样如何以《白话佛法》中所说的“修到最后,能念念无念的境界”之间平衡?请师父慈悲开示。
答:我问你一句话,什么叫“念念无念”?念念无念就是比方说吃饭,你看见饭碗了,你拿起筷子,你会不会马上就吃饭?你还要讲“我现在是拿筷子了,我现在在吃饭了,我现在嘴巴是张开的”,对不对?念念无念就是你做善事已经不要再去想了。“我今天要帮助别人。”从来没想过,就像我们的义工站在那里给人家端茶送饭,给你们服务,他没有想过“我为自己”,他就觉得“我应该做的”,这已经是没有念头在想到“我要做好事,做功德了”,对不对?这叫念念无念。所以你们更要懂得,做善事做习惯了,那么就是念念无念。念经一出口就是大悲咒,一开口就是心经,念念无念,根本不要去想“我在念什么经啊?”开始想一想“我念大悲咒”,一直念下去,就是大悲咒;“今天我要念心经”,一直念下去,没有念头在想“第二遍、第三遍,我是念的心经”,因为一直念下去,都是心经。当然像你们肯定是做不到,因为你们念念就会由心经念到大悲咒,因为你们一会儿又由大悲咒念到心经,有时候觉得“不对嘛,这什么经啊?七佛灭罪真言了。”我告诉你,一定要在心中筑成一个道场,佛心是道场,把佛留在你的心中,你就拥有了道场
(师父是否能够给更多的建议,让这些努力的同修在读书学习上和念诵经文的时间上作出分配?)没有分配的。比方说人家法师在庙里一开口就念,整天念经,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佛友上班也念,坐火车、坐汽车,坐什么他都在念经。没有什么时间分配,好好地用你的心如理如法去修心、学佛最重要。我觉得你们台湾共修会要多度一些年轻人,让他们好好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。他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搞不清楚,以为现在他们不是中国人一样,他们连中国的根都没有,所以赶快让他们要觉醒,要他们好好地学中国的传统文化,好好地学习佛法,明白了吗?(明白。感恩师父慈悲开示)
——视 频 开 示 第66集 《 佛性平等无二 》
要把眼耳鼻舌身意都转换成佛性:眼睛看见的,鼻子闻到的,耳朵听见的,等等,都转成佛性,正信正念,“我不乱听,不乱看,不乱闻”。意念建立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概念,所以这个意念非常重要,就是任何一个人的意念必须是觉悟的。
你有觉悟的意念,你的正信就开始起了;你有觉悟的意念,你的正知正觉就开始了。一个人有正知正觉,说出来的话都像佛一样。
我们每一个人要想成佛,必须心中有佛,才能说出、做出和思维出佛性来,你一定会远离轮回。
wenda20160205 01:49:54
关于“无念”和“有念”;用佛的思维做事就是功德
男听众:师父,《白話佛法》中说念大悲咒心里想着去救度众生功德更大。那我们在念经时,是心里想着救度众生还是无念呢,哪个效果更好?请师父开示一下。
答:其实两种方法都可以,一种是无念,“无念”是什么?无念实际上为了在你的心中把那种慈悲的本质的那种“有念”……这种念头是什么?都是出来的本性的慈悲,这种念头是原始的,所以他不称为“有念”。“有念”是什么?是人间的念头,叫有念头。“念念无念”是说你在人间搞来搞去,再多的念头到了最后还是空无一场,所以要本性的念头出来。是这个概念
(明白了。就是说做一件事情没有用佛的理念去做,是不是念了功德宝山神咒转化为功德也不如用佛的理念去做功德大?)如果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用佛的思维去做,你功德就大(哦,明白明白。比我们念了功德宝山神咒转化还大是吗?)对。就是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已经用佛的思维去考虑了,那已经是功德,用不着转了(明白明白。谢谢师父慈悲开示)
原文:烦恼即菩提,菩提就是你断除了烦恼,你就有智慧了,......没有烦恼你才能看到自己的心,有烦恼的人是看不到自己的心。
提问44.每个人碰到相同的困难很正常;烦恼即菩提
———20150119沙巴79:14
问:同一个共修组的师兄,大家往往会在同一时期面临同样的修行或者生活上的一些磨难。请问师父,这是否是因缘所致?
答:什么因缘?每一个人都会有问题,都会有同样的困难存在,所以每个人碰到相同的问题很正常。希望大家好好学佛,因为只有有问题、有烦恼,我们才会有智慧产生。当一个人什么事情都没碰到过的时候,他也没有一些智慧生出来解决这些问题。所以佛法界讲“烦恼即菩提”。
Shuohua20130215 25:40 对“烦恼即菩提”的理解
听 众:“烦恼即菩提”,我们以后没有烦恼了,是不是就没有智慧了?
臺 長:没有烦恼说明这个人的智慧已经到底,有无限智慧了,不是利用烦恼来增加菩提。在人间有烦恼是自然的,而我们随着烦恼的增长可以用无限的菩提来制服它,让我们得到更高的境界,当我们得到更高的境界就到了无上菩提,那个时候我们就根本不会有烦恼了,是不是有智慧?(是的)就像读书一样,小学的、中学的、高中的功课都会做之后才会得到解决大学问题的方法(对,谢谢师父!)
如何解脱烦恼;福分和智慧是守戒得来的
ZS20171207_0729
臺長语:其实一个人学佛就像自我治疗一样,自己知道自己身上有很多毛病,所以才要学佛,就是在治疗自己的心灵。怎么样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平安,不要去烦恼,不要去忧郁,这本身就是一种修为。怎么样能够让自己脱离烦恼呢?要用菩萨的正知正念、正知正觉。做人,把人家往好的地方想。要清净。要记住,一个人福分怎么来的?福分就是守戒来的。智慧怎么来的?智慧是守戒得来的。很多人说:“人家有智慧,我怎么没有?”人家守戒律,你守吗?人家有福气,人家不做坏事,人家守戒。一个人的福分怎么来的?守戒得来的。戒律本身是给每个人一个锻炼的机会。
原文:寂静的味道,那是法乐的味道,法喜充满的味道,叫法乐。尝到这种味道的人,就不会有恐怖了,就是无恐怖故。
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200627B (第93集)
真正的是学会寂静。寂静,用现在话讲,就是“我在这个世界当中什么都看不见,什么也听不见,心中平淡如水,平静如水”,这样,法喜就会经常转换你的悲哀和烦恼,你就获得了学佛的成就。很多人就是不懂得转换自己的内心,觉得在人间该看的要看,该得的要得,该拥有的需要拥有。实际上不该你拥有的你拥有了,就会给你带来烦恼和痛苦;不该你看到的你看了,你心里就难受;不该你想的,你想了之后就会产生恐惧、害怕。就像我们看很多电影,那里发生一起凶杀案,你正好路过看见,你被这个凶手看见之后,他就开始追杀你,不该你看见的被你看见了,你就一直有恐惧占有着你的心。
我们在人间怎样能够修心?其实修心就是修到心宁静,修心就是修到心祥和,修心就是修到心不贪,修心就是修到不执著和拥有内在的法喜。所以真正能解脱的人,他是拥有法喜的人;真正能够解脱的人,他才是一生宁静和祥和的人。
什么念头来了都无念,叫念念无念
———wenda20170915_3302
听 众:同修想问,“无念”是不是就是第六意识分别心没有了,连阿赖耶识的妄想心也没有了?
台 长:无念,就是叫你们能够保持自己清净、寂静,那么应该是到很深层的修心境界了,很高的了。很高的深层境界的话,你就会无念,什么念头来了都无念,叫念念无念。这个应该是在阿赖耶识和第九意识的当中了(师父,怎么样做到彻底无念呢?达到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的境界)到菩萨界,你就彻底无念了。你现在还在人道,你怎么可能做到彻底无念呢?(师父,是不是经常说妄语的人念头就会特别多啊?)对啊,你想想看他整天说妄语,他念头就特别多。
Wenda20200809 04:04
如何理解“无为境界以禅悦法喜为食”
听 众:师父,一个音频中,佛陀说道:“修道也是这样,涅槃以不放逸为食,无为境界以禅悦法喜为食。”师父,您能开示一下第二句吗?
台 长:当一个人打坐修禅之后,他会产生一种法喜的。法喜的人就是没有烦恼,没有烦恼的人就叫禅悦。如果你打禅进入一种涅槃了,你就是很开心的,你想通了,就是通过坐禅你想通了。想通的话,你不会烦恼,对不对?(那这就是无为境界了?)“无为境界”就是你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目的了。你没有目的地去做任何事情的话,你说说看,你当然开心了。你帮助别人没有目的,多开心啊;你帮助了别人总是希望人家能够回报你,回不到你不就痛苦了?(对对。帮助别人没有目的,那你做出来的就是功德,是这样理解吗?)对啊,功德的话,你不但要帮助别人,而且要无私的。要无私地帮助别人,而且是一种无缘大慈(明白了)
法喜与得意的区别?
解答来信疑惑 (一百五十二)
问:法喜与得意的区别?我自己理解,法喜是由内而外的高兴,比如某某求菩萨得到了加持,或者参悟了一个佛理,法喜是有感恩在里面;而得意是由外而内的高兴,就是看到自己做出的成果而得意,得意是为自己而感到高兴,得意是有自我在里面。
答:基本都是对的。法喜就是因为有慈悲做基础,慈悲心布施出去得到的喜悦,是菩萨的喜悦,法喜本身就带有慈悲。得意是得意洋洋,志在必得,得到之后心满意足的得意,得到的是人间的东西,会没有的。
结束视频
【精选】真正的干净的清福,实际上是享受着内心世界的寂静
——摘自白话佛法视频开示76 三心不可得(4:08-7:06)